【展覽直擊】崩塌記憶之宮 沉浸式觀展、戴上VR進入白屋世界

Author Avatar

paul

Joined: Sep 2022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2023年度大展的《崩塌記憶之宮》,邀集了25組國內外藝術家、超過30件作品,在5個不同的展演空間展出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崩塌記憶之宮》
地點: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話:02-87735087
展覽時間:2023/6/9~8/13,12:00~19:00,周一休
門票:免門票
網站:https://clab.org.tw/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崩塌記憶之宮》,30件大型展品錯落於5大空間內,該展覽以當代藝術為「鏡頭」,用以探索文化記憶如何轉化為物質,歷史經驗又如何形塑為藝術?以沉浸式觀展引領人進入不同世代的重大災難、抗爭事件,到流行文化中的電影、金曲、偶像身影,來喚起大眾對社會議題和歷史記憶的探討。

本次的展覽多數是以影像紀錄、沉浸式觀展為主,部分展品也融入了虛擬實境等科技,讓觀展者更容易了解《崩塌記憶之宮》傳遞的內容。

走進展場,一連串虛假的文物、似曾相識的影像、高潮退卻的紀念碑,以及很多的盜版DVD等,無不引領人好奇的心,展間中不時傳來幽靈般的流行音樂,還有不少乍看過時卻又意味深長的媒介,比如膠卷影片、黑膠唱片。它們的表面銘刻著歷史痕跡,但又持續在物質世界中耗損,一如陳傳興在《銀鹽的焦慮》中曾給我們的動人描述──將成廢墟的記憶宮殿。

展品中的《發掘現場》,展現的是一個真正的滑板練習場,也是一處虛假的古物陳列室,讓人可任意來回交錯、角色互換、恣意想像的遊樂空間。《印製夕陽》的影片中,情侶雖然欣賞著夕陽「看板」,但觀展者仍然會被其氛圍默默牽引,並投注一些浪漫的想像力。《漂浮的記憶》作品中則藉由緩緩轉動的黑膠唱盤,讓人不禁注意那輕微並且周而復始的起伏,也被它發出的柔和聲音所吸引。

此外,美國藝術家Slater Bradley的作品《分身三部曲》,以歷史重演的偽盜攝影片,召喚現代流行文化中的三位悲劇英雄。展覽還特別囊括已故日本導演松本俊夫三部實驗短片,《石之詩》、《為了受傷的右眼》及《記憶痕跡》,整個展覽看頭十足。

《發掘現場》展現的是一個真正的滑板練習場,也是一處虛假的古物陳列室,讓人可任意來回交錯、角色互換、恣意想像的遊樂空間。
《發掘現場》的馬鈴薯形石器、啞鈴形骨骼等展品細部。
《印製夕陽》的影片中,情侶雖然欣賞著夕陽「看板」,但觀展者仍然會被其氛圍默默牽引,並投注一些浪漫的想像力。
《朱.迪爾德:生如死者》拍攝了荷蘭傳奇表演詩人暨作家朱.迪爾德,如何從活生生的偶像,逐漸轉變為自己死亡面具的配戴者。
《崩塌記憶之宮》多數是以影像紀錄、沉浸式觀展為主。
《卸下面具(盜版)》裡的主角是日本的WISS樂團,他們以致敬樂團的身分,演奏美國重搖滾樂團KISS的歌曲達15年之久,但WISS也有自己的故事。
《今日亞非》藉由一系列從北韓與南韓政府出版的圖錄中掃描而來的禮品圖像,展示北韓與南韓的外交競爭。
金川晋吾自2009年開始持續拍攝自己的《父親》,他們定期碰面,攝影是他觀察父親的方式,也是建立關係的方式。這些影像變成了父親曾經在場的證據。
《跑馬地》捕捉了香港五光十色的城市地景中,夾雜了過去幾年政治社會動盪的痕跡。
《漂浮的記憶》作品中老舊的黑膠唱盤緩緩轉動,讓人不禁注意那輕微並且周而復始的起伏,也被它發出的柔和聲音所吸引。

亮點1:16分鐘VR影片 走進《白屋》空間
《崩塌記憶之宮》展覽中的《白屋》,是一部16分鐘的VR影片。藝術家許哲瑜以3D掃描技術,將祖母生前居住的老房子完整掃瞄重建為一部VR數位影像,藉此探索建築空間與身體感知的關係,並從物質的角度重新理解記憶與死亡。

戴上VR,觀展者將進入一處3D掃描翻模後的雪白老屋內,跟著敘事者一步步探索老屋內的每一處細部空間,以及老屋內早期的與家人互動等日常生活片段;觀影時,影片裡的虛擬3D列印人會一步步朝人「突然」逼進,驚悚感十足。藝術家試圖透過這種狀似物質化的記錄手段,帶領觀影者重新思考情感的潛能。

《白屋》是藝術家許哲瑜以3D掃描技術,將祖母生前居住的老房子完整掃瞄重建為一部VR數位影像。
《白屋》使用的VR頭戴為HTC的VIVE系列。
《白屋》影片中,虛擬3D列印人會一步步朝人「突然」逼進,驚悚感十足。

亮點2:創造貨幣化石 新型貨幣終將成真?
展區中有一處很發人省思的展品《貨幣的記憶》,這項藝術計畫嘗試創造貨幣化石,藉以探討過去曾經作為貨幣使用的貝殼與現代貨幣之間的連結。藝術家Andrew Norman WILSON,在每一枚珍珠蚌殼中都分別植入一塊核狀物(外來物體),每一塊核狀物均仿照各國流通貨幣上標誌性的人物肖像;例如喬治華盛頓、伊莉莎白女王、福澤諭吉等。

在珍珠蚌殼裡,內部的珠母層會覆蓋住人物肖像,而創造出帶有各個人物形狀的珍珠。貨幣(人造),與珍珠蚌(非人造)的融合,構成一種與自然物種密不可分的新型貨幣。它讓我們思考到,這些作品是否有朝一日會成為化石貨幣,而被未來的人類所發現、使用。

《貨幣的記憶》藝術家在每一枚珍珠蚌殼裡植入各國流通貨幣上標誌性的人物肖像;例如喬治華盛頓。
《貨幣的記憶》除了實體藝術品展示,也有影像媒介展示。

※版權所有,歡迎媒體聯絡我們轉載;登錄本網按讚、留言、分享,皆可獲得 OCTOVERSE 點數(8-Coin),累積後可兌換獎品,相關辦法以官網公布為準※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