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正在失明! 台灣提供警告和治癒方法
在這個島國有這麼多人近視,他們已經預見了我們其他人可能發生的事情。
來源: Wired

在眼睛後部做手術有點像鋪設新地毯:你必須從移動傢具開始。分離將眼球固定在其眼窩內的肌肉;在結膜(覆蓋眼睛的粘膜)上做一個微妙的切口。只有這樣,外科醫生才能旋轉眼球以進入視網膜,視網膜是將光轉化為顏色,形狀,運動的薄薄組織層。“有時候你得把它拉出來一點,”吳佩昌苦笑著說。在他漫長的外科生涯中,他在臺灣南部工業城市高雄的長庚紀念醫院進行了數百次手術。
吳佩昌教授今年53歲,又高又瘦,一頭烏黑的頭髮,步態略微彎腰。在高雄豪華的大飯店吃晚飯時,他翻閱筆記型電腦上的檔案,給我看眼科手術的照片——固定眼睛的塑膠棒,像舞臺一樣照亮眼球內部的氙氣燈——以及帶有視覺相關字幕的電影剪輯,這些字幕將《復讎者聯盟:終局之戰》、《壯志凌雲:特立獨行》和《瘋狂動物城》變成了公共衛生資訊。他透過可樂瓶鏡片凝視著螢幕,可樂瓶鏡片從薄薄的銀框上凸出。
吳教授專門修復視網膜脫離,當視網膜與眼球內的血管分離時,就會發生視網膜脫離,而眼球內血管為其提供氧氣和營養。對於患者來說,這種情況首先表現為明點或黑點的彈出,稱為漂浮物,它們像螢火蟲一樣在他們的視野中跳舞。如果不及時治療,視網膜上的小撕裂可能會從視力模糊或扭曲發展為完全失明 – 一個遍佈世界的帷幕。
當吳教授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外科生涯時,他的大多數患者都在六七十歲。但在2000年代中期,他開始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變化。他手術臺上的人越來越年輕。2016年,吳教授對一名14歲的女孩進行了鞏膜扣帶手術——在眼睛周圍繫上一條皮帶,將視網膜固定到位——她是高雄一所精英高中的學生。另一位患者,一位曾在雅虎工作的著名程式師,在29歲時遭受了兩次嚴重的視網膜脫離,雙眼失明。這兩個病例都是亞洲幾十年來一直在增長的更廣泛問題的一部分,並且在西方也迅速成為一個問題:近視的爆發。
近視,或者我們通常所說的近視,發生在眼球太長的時候——它從足球到美式足球變形——然後眼睛的光線不是聚焦在視網膜上,而是稍微聚焦在視網膜前方,使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模糊不清。眼球變長,視力越差。眼科醫生測量屈光度的這種扭曲,屈光度是指使某人的視力恢復正常所需的晶狀體強度。任何低於負5屈光度的東西都被認為是「高度近視」——全世界20%到25%的近視診斷都屬於這一類。在中國,高達90%的青少年和年輕人是近視。在1950年代,這一數位低至10%。2012年在首爾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令人驚訝的是,96.5%的19歲男性患有近視。在臺灣的高中生中,這一比例約為90%。在美國和歐洲,所有年齡段的近視率都遠低於50%,但近幾十年來急劇上升。據估計,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將需要眼鏡,隱形眼鏡或手術才能看到整個房間。高度近視現在是日本、中國和臺灣失明的主要原因。
如果這些趨勢繼續下去,全世界可能會有數百萬人在生命中更早失明,而不是他們或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所準備的。這是一個“定時炸彈”,英國阿斯頓大學驗光學教授尼古拉·洛根(Nicola Logan)說。她並不是我採訪過的唯一一個使用這句話的專家。因為台灣有這麼多人口已經生活在近視中,這個島國已經瞥見了我們其他人可能面臨的情況。在罕見的匯合中,該國也可能是尋找解決方案的最佳場所。
在臺北向南的子彈頭列車上,您可以看到數英里外籠罩在高雄上空的煙霧,模糊了建築物的邊緣。在1945年結束的日本佔領期間,一個小型貿易港口變成了臺灣最大的城市之一,重工業和造船業的騷亂。接下來的四十年來,隨著台灣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迅速轉型到製造產業強國,其公民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家庭湧入狹窄的公寓樓,這些公寓樓仍然構成城市住房的大部分。兒童教育是強制性的,而且越來越激烈。一個名為「補習班」的課後機構網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父母騰出長時間工作的空間,而無需他們在舊社會中得到老年親戚的托兒支援。在放學時,一些孩子會登上公共汽車,不是回家,而是騎車去他們的補習班,其中一些學校一直開放到晚上9點。
吳佩昌於1970年出生於高雄,當時正值高雄轉型的高峰期。他的祖父母都不是近視,都是臺灣中部的農民。他的父母都是教師,像許多亞洲父母一樣,他們非常重視教育,將其作為在社會中晉陞的少數槓桿之一。他的父親執行嚴格的日常生活:早上5點起床練習書法和小提琴,早上7:30到下午4點上學。傍晚回到家後,吳教授必須完成功課。週末,他參加書法比賽。9歲時,吳教授被診斷出患有近視。
在整個現代化的世界中,這種模式重演。為了使經濟持續擴張,教育必須成為核心,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近視率開始攀升。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其他地方。
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全世界可能會有數百萬人在生命中更早失明,而不是他們——或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準備。
然後,在19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一群即將入學的大學生聚集在臺灣中部的軍事訓練設施成功嶺,參加一個儀式,標誌著他們開始義務兵役。美國最近切斷了與臺灣的外交關係,並正式承認了北京政府,兩岸關係高度緊張。
起初,清晨的儀式進行得很順利。一名身材高大、姿勢良好的學員代表他的同學收到了一支步槍,象徵著他們保衛國家的責任。當教育部長和國防部長起立向他們希望成為台灣未來的年輕人發表演講時,太陽也升起到台後的天空。政府官員被數百副眼鏡反射回來的眩光弄得眼花繚亂。儀式是一個關於如何抵禦外星人入侵的笑話的種子 – 只要讓台灣學生抬頭看看 – 以及政府與近視作鬥爭的火花。
他的第一步是了解問題的範圍。總統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震驚,要求衛生官員開始定期調查台灣的近視率。它揭示了一種以前隱藏的流行病,這種流行病似乎正在惡化。到1990年,臺灣15歲兒童的近視率上升到74%。
當吳教授在1990年代初開始上醫學院時,當他閉上眼睛時,他看到了漂浮物——他稱之為“天空中的奇怪動物”。起初,他不屑一顧,專注於他嶄露頭角的眼科醫生生涯。但在住院期間,吳檢查了數百名有相同癥狀的視網膜脫離患者。他開始擔心自己的長遠願景。 所以他請他的一位教授檢查他的眼睛。“他發現我的視網膜破裂了,”吳教授說。
他是幸運的。這是一個很小的撕裂,小到可以在五分鐘內用雷射光修復。通過瞳孔照射光線會產生視網膜可以重新附著的疤痕組織。“鐳射救了我,”吳教授說。“否則 我一隻眼睛就瞎了。”吳認為他有責任從高度近視及其潛在的併發症中拯救其他人。“如果我不能拯救自己,我們應該拯救我們的下一代。
直到1990年代中期,對導致近視的原因以及可以預防近視的原因的更好理解才終於打開了。
1999年,政府召集了一個醫學和教育專家小組,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曾在教育部工作並完成關於視力保護的博士論文的Jen-Yee Wu被要求為學校編寫一套解決近視問題的指南。那年晚些時候,他出版了一本薄薄的綠皮書,裡面寫滿了給教師的建議。它仔細注意辦公桌高度(使文本與眼睛保持適當的距離)和房間照明,並提倡眼睛放鬆練習,包括引導按摩眼睛和面部周圍的穴位。這本書還建議在筆記本上給孩子們更多的空間來書寫複雜的中文字。它正式確定了30/10規則:每閱讀或看螢幕半小時後,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凝視遠方。
這些都不起作用。近視率繼續攀升,因為事實證明,臺灣和世界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完全錯誤的近視問題。
這是一份非詳盡的清單,列出了被歸咎於近視的事情:懷孕、抽煙鬥、棕色頭髮、長頭、凸出的眼睛、眼睛裡液體過多、眼睛裡沒有足夠的液體、肌肉痙攣、社會階層。 “任何經歷過一夜失眠的眼科醫生都會在早上帶著一個新的、通常更奇怪的理論出現,“布萊恩·科廷在1985年一本關於近視的有影響力的書中寫道。
民間理論隨著技術而改變。問問今天的人們,他們可能會責怪智慧手機和電腦遊戲。在此之前,它坐在離電視太近的地方,用手電筒筒在被子裡看書。這些活動都屬於“近距離工作”的廣泛定義 – 用你的眼睛看靠近你臉的東西 –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近視的主要替罪羊。1611年,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寫道:“那些在年輕時做過大量近距離工作的人會變得近視。在19世紀中葉,有一種叫做「肌瘤炎」的裝置,旨在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向後移動書籍,以增強眼睛適應不同距離物體的能力。 赫爾曼·科恩(Hermann Cohn)於1883年出版的《學校眼睛的衛生》仔細注意照明,並提倡使用頭枕來物理防止眼睛在閱讀過程中過於靠近文本。
1928年,英國眼科醫生阿諾德·索斯比(Arnold Sorsby)對倫敦東部的猶太男孩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比非猶太同齡人更近視。起初,他認為這是因為在研究聖典時花在工作附近的額外時間。然而,最終,他開始相信近視有遺傳因素。他對雙胞胎進行的研究似乎證實了這一點:同卵雙胞胎的近視嚴重程度比異卵雙胞胎更相似。遺傳學很流行,隨著索斯比的理論掃除了維多利亞時代對校舍狀況的擔憂,它幾十年來一直成為教條。近視被視為一種需要控制的疾病,而不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
直到1990年代中期,對導致近視的原因以及可以預防近視的原因的更好理解才終於打開了。在這些年裡,一位名叫伊恩·摩根(Ian Morgan)的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一個科學謎團,這個謎團將消耗他接下來的25年生命。摩根現年78歲,皮膚起了皺紋,戴著大黑框眼鏡,當時他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在那裡他正在研究神經遞質多巴胺及其在眼睛信號系統中的作用。那時候,他對近視知之甚少,幾乎無法分辨遠視和近視的區別。
但作為他每周對最新科學文獻的評論的一部分,他開始看到一些來自亞洲的關於近視日益流行的初步證據。他無法理解為什麼東亞高中畢業的孩子的近視率接近80%,而他的祖國澳大利亞的近視率卻要低得多。
他很快發現其他研究對索斯比的近視遺傳觀點產生了懷疑。在因紐特人和愛斯基摩人中,在1970年代,近視發病率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5%增加到60%以上。遺傳學無法解釋這種跳躍。然而,年輕因努伊特人的學校教育急劇增加可能會增加。在1990年代初期,研究人員發現極端正統的猶太男孩比他們的姐妹更近視 – 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必須做額外的學習。
摩根開始尋求更好地瞭解導致近視的原因,到 2000 年代初,他確信繁榮一定有行為原因。但是,如果接近工作真的是罪魁禍首,為什麼在中國和臺灣嘗試的干預措施沒有產生任何影響?2003年,摩根與同事凱薩琳·羅斯(Kathryn Rose)和保羅·米切爾(Paul Mitchell)開始對悉尼數千名6歲和12歲的兒童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尋找可能解釋他們近視水準較低的生活方式差異。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睫狀麻痹自體屈光”的技術,在機器測量光線如何聚焦在眼睛後部之前,首先用眼藥水放鬆患者的眼睛,從而客觀測量眼球的長度。
研究結果發表在2008年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中,證實了摩根的懷疑。正如預期的那樣,澳大利亞12歲兒童的整體近視率約為13%,明顯低於亞洲。摩根和他的團隊還調查了參與者的日常生活和愛好,發現了一種令人驚訝的關係。孩子在戶外度過的時間越多,他們患近視的可能性就越小。
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這就是我的背景變得非常重要的地方,”摩根說。他想,這一切都回到了多巴胺——他在繞道近視研究之前一直在研究的神經遞質。“我們知道光刺激了視網膜釋放多巴胺,我們知道多巴胺可以控制眼睛拉長的速度,”摩根說。(1989年,一位名叫理查·斯通(Richard Stone)的美國眼科醫生發現,他可以通過操縱光照水準來誘發雞的近視,而且近視雞視網膜中的多巴胺較少。“因此,一旦我們有了實際的流行病學證據表明戶外活動很重要,這種機制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陽光照射,眼睛會變長,圖像聚焦在視網膜前,視力變得模糊。2008年8月,經過十年的研究,摩根發表了一篇論文,他認為這是解決亞洲近視流行的關鍵。
大約在這個時候,吳教授的診所很忙——他的手術台經常坐滿,源源不斷的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尋求近視治療。例如,角膜塑形隱形眼鏡通過暫時將角膜擠壓成不同的形狀來改善視力,這讓人想起據說古代中國士兵睡覺時用沙袋遮住眼睛以獲得相同的效果。然後是阿托品——一種來自有毒茄屬植物和曼德拉草植物的肌肉鬆弛劑。茄屬植物被稱為「顛茄」,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女性——甚至可能早在埃及艷后——用它來擴張瞳孔,使它們看起來更大、更美麗。阿托品使睫狀肌麻痹,睫狀肌控制著瞳孔的大小,由於科學家尚未確定的原因,似乎也減緩了近視的進展。(自2008年以來,新的治療方法已經出現: miSight 隱形眼鏡和 MiyoSmart 眼鏡,通過操縱光模式來阻止眼睛的生長。
在臺灣的研究中,吳醫師觀察到了摩根記錄的相同現象:更多的戶外時間 等於更少的近視。
但吳醫師知道,這些治療方法都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作為台灣視力保健諮詢委員會(Vision Care Advisory Committee)的新成員,他是臺灣一些善意但無效的近視嘗試背後的另一個學者團體,他採取了一種堅定、系統的方法來尋找解決方案。每周,他都會召集同事回顧關於近視的最新學術研究。他甚至哄騙母親做零食作為額外的獎勵。
在週四的一次會議中,空氣中瀰漫著家常菜的味道,吳教授發現了伊恩·摩根在澳大利亞的研究。那是一個尤里卡時刻。台灣的課堂干預失敗,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外面嗎?吳決定在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島嶼七美開展自己的雪梨近視研究。他觀察到了同樣的現象:更多的戶外時間等於更少的近視。
大約在同一時間,吳偶然發現了一個比摩根更進一步的機會——從單純觀察近視問題轉向反擊。他的兒子正在上小學,新生的家長被邀請參加迎新講座。他們聚集在學校的一間教室里,周圍是小桌子和牆上的孩子們的畫。最後,校長宣布開始提問。吳教授舉起手,表達了他對臺灣學校教育可能對他兒子的願景產生什麼影響的擔憂。“在你的教育體系下,他會不會近視?”
其他手開始舉起。一位婦女有一個三年級的女兒,她的屈光度已經為負2,她擔心她的兒子。吳看到了將摩根的理論付諸行動的機會。
當時,台灣政府鼓勵學校關掉教室的燈,並在休息時間把孩子送到外面——以節省電,而不是眼睛。吳教授說服兒子學校的校長走得更遠,每天帶孩子們出去六次,這加起來每周多六個半小時的戶外時間。2009年2月,當吳教授在專案開始時進行測量時,他兒子的學校和另一所學校的7至11歲兒童的近視患病率約為48%,他將其用作實驗的對照。一年後,對照學校的近視新發病例幾乎是他兒子學校的兩倍。
吳教授開始宣揚戶外時間的福音,出現在媒體上,並在臺灣農村巡迴演出。在許多網站上,吳教授用吉他和他的妻子在琴鍵上演奏他們自己的流行歌曲,並帶有關於預防近視的新歌詞。(最近的一項努力將“Despacito”變成了一首關於阿托品的民謠)。他寫了一本書,孩子們可以擺脫近視,概述了良好的眼睛健康原則,以及他如何應用這些原則來減緩自己幼兒近視的進展。“有時候,”他說,“我們不欣賞免費的東西。
吳醫師還致力於將他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計劃,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要做到這一點,他需要知道孩子們應該花多少時間在戶外。吳教授回想起伊恩·摩根(Ian Morgan)的研究,該研究發現,澳洲孩子平均每周在戶外度過13.5小時。另一項研究建議14小時。 因此 ,每天兩小時成為2010年啟動的臺灣國家近視戰略的基石。它被稱為Tian-Tian 120,意思是“每天120”,意思是孩子們每天應該在外面度過的分鐘數。
在高雄明德小學,我看到穆扎克在揚聲器上爆炸,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穿著制服湧到外面,抓球和跳繩。當學校校長陳清生自豪地展示一系列戶外設備時,一個年齡不超過7歲的男孩抓起一輛獨輪車,開始在運動場上騎圈。在台灣東北部的另一所以多變天氣而聞名的學校,操場配備了一個名為“陽光廣場”的巨大覆蓋區域,因此孩子們在下雨時仍然可以在戶外度過時光。
天天120計劃的結果立竿見影,令人印象深刻。經過多年的上升趨勢,臺灣小學生的近視患病率在2011年達到50%的峰值,然後開始下降。幾年之內,這一比例為46.1%。“你可以看到這個非常美麗的曲線,”吳教授說。
2014年,臺灣崎嶇的東北海岸宜蘭縣的一位年輕眼科醫生開始了一項專案,他希望該專案能夠完全根除高度近視。
蔡德昌(Der-Chong Tsai)穿著圓形的黑色鏡框和白色的實驗室外套,分享了吳教授的熱切精力,他在臺灣國防醫療中心接受培訓時首次對眼睛健康產生了興趣。從那裡,他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工作,在2010年代初完成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後,他遇到了吳教授和摩根關於近視的工作。
他印象深刻,但有一種預感,甚至比小學更早進行干預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可以減緩近視的進展,而且可以首先阻止它紮根。研究發現,近視的發作每延遲一年,病情的最終嚴重程度就會降低0.75屈光度——儘早發現它,你也許能夠防止孩子需要眼鏡。“我們認為小學太晚了,”蔡說。“在預防近視方面,越早越好。”
臺灣似乎終於在與近視的長期鬥爭中佔了上風。然後新冠疫情來襲,吳教授的美麗曲線開始反轉。
宜蘭縣現在開展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近視預防專案之一。每年,蔡和他的團隊都會訪問該地區的每所幼兒園,進行篩查測試,以尋找所謂的“近視前”——眼球過長的最早跡象。蔡醫師希望抓住那些眼睛已經太長的孩子,這些孩子可能還沒有近視,但一旦他們開始接受正規學校教育,他們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風險。
如今,蔡醫師對宜蘭縣98%以上的學齡前兒童進行了篩查,每個孩子只需13美元,他就發現了數百例近視前病例,這些近視直到很久以後才被發現,當時它更晚期。最容易患近視的兒童在戶外活動期間使用阿托品,結果非常驚人。到2016年底,兩年後,宜蘭計劃已將該地區的近視患病率降低了5個百分點。在針對年齡較大的兒童的“天天120”倡議和宜蘭計劃之間,臺灣似乎終於在與近視的長期鬥爭中佔了上風。
然後 Covid 來襲,整整一代孩子一次被困在裡面幾個月。研究表明,在中國、土耳其、香港和印度,近視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惡化。臺灣也不例外:吳教授的美麗曲線開始反轉。
2023年3月,臺灣取消了最後的大流行限制,允許國際旅行者無需隔離即可訪問。我到達那裡時半信半疑地期待著一個神話般的盲人之地:人行道上擠滿了拿著白色棍子的人,他們絆倒了一切,每個鼻子上都戴著一副眼鏡。當然,不是那樣的。雖然我在高雄的酒店步行10分鐘內有七家眼鏡店,周圍到處都是眼科醫生的風格化眼睛標誌,比如《大亨小傳》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看板。
有長期的文化力量推動了台灣的近視熱潮——對教育的重視和認為白皮膚更有吸引力的觀念,都傾向把人們留在房子裡。在臺北和高雄等城市的交通混亂中,我不禁想到視力受損的人四處走動是多麼困難,以及在這樣一個人口稠密的大都市,為孩子們找到在陽光下玩耍的安全戶外空間是多麼具有挑戰性。
但疫情已經根深蒂固,這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我們目前的發展軌跡上,病毒性疾病、空氣污染和極端高溫只是將繼續將幼兒待在室內的原因之 一。根據國際近視研究所的數據,到2050年,世界上10%的人口將患有高度近視,其中高達70%的人將患有病理性近視 – 導致失明的那種。多達6.8億人受到視力喪失或失明的影響,對經濟和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臺灣的近視熱潮是對一個潛在模糊未來的模糊一瞥:在這個未來,技術必須彌補導致近視的社會變化。伊恩·摩根(Ian Morgan)參與了中國玻璃牆教室的原型設計,使孩子們能夠享受戶外時光,而不必削減教育費用。其他研究表明,用特殊機器將明亮的紅光直接照射到眼睛中可能會減緩近視的進展。但許多現有的治療方法都很昂貴,而且並不適合所有人。一些眼科醫生預測,未來視力不好,如歪牙,會成為貧困童年的標誌。其他人則認為,近視預防應該由公共資助——就像鼓勵人們戒煙或定期鍛煉的計劃一樣,現在一點資金將在未來節省很多。“預防勝於治療”是吳佩昌的口頭禪之一。
雖然臺灣宜蘭縣的兒童在疫情期間經歷的年份與世界各地的孩子大致相同——戶外時間更少,看屏幕的時間更多——但事實證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干預是最好的策略:在全縣範圍內,學齡前兒童的近視率在整個封鎖期間保持穩定。技術和工業化可能促成了近視問題,但有時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廉價而簡單的。到外面走走。
※版權所有,歡迎媒體聯絡我們轉載;登錄本網按讚、留言、分享,皆可獲得 OCTOVERSE 點數(8-Coin),累積後可兌換獎品,相關辦法以官網公布為準※